鲁迅曾说过:“我有一个朋友,十分古怪,他一有钱,就会尽情享乐,喝酒吃肉,钱一花光,就去当和尚。”这位奇特的朋友,正是民国时期闻名的作家、诗人、翻译家——苏曼殊。他不仅才华横溢,文艺修养高深,还是一位书法绘画双全的奇才。精通五种语言,尽管他仅活了34年,却凭借非凡的才智,在文坛上打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的才情得到了鲁迅、章太炎、柳亚子、郁达夫等知名文人的追捧,堪称“文人中的文人”,是无数文学大师眼中的“旷世才子”。
然而,苏曼殊的传奇人生并非仅仅由才华构成,更多的是因为他那跌宕起伏的情感与人生经历。他三次出家,又三次还俗,其中除了深深的情缘未了,更与他“贪吃”的天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尽管他能忍受清规戒律,但素食的生活他实在无法忍受。一次,他偷吃鸽子肉被当场抓住,最终被寺庙赶出了门。尽管如此,他并未因此而放弃求道,反而继续徘徊在佛门与红尘之间,穿着僧袍游走在青楼之间,既是情僧,也是“糖僧”——他的“糖僧”之名,源自他那几乎与文学才华同样显赫的“贪吃”性格,特别是他对糖的热爱。
展开剩余75%据说,苏曼殊一天可以吃掉30包糖。当他没有钱时,常常靠捡糖罐子来换取零钱,再购买糖果。一次,他甚至为了买糖,竟然将自己口中的金牙敲了下来。这一荒诞的故事传出后,章士钊写了一首诗调侃他:“齿豁曾教金作床,只缘偏嗜胶牙糖。忽然糖尽囊羞涩,又脱金床付质房。”正因如此,苏曼殊的“糖僧”之名便在文人圈内流传开来,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。
关于苏曼殊的贪吃,几乎成了民国文人圈的“笑料”之一。比如,柳亚子曾送给他20块芋头饼,苏曼殊一口气吃光,结果肚子胀痛,一整晚呻吟不止。又比如,有一次他和朋友打赌能一口气吃60个肉包子,吃到50个时,朋友劝他停下,但他执意要吃完,最终肚子疼痛难忍,持续了好几天。除此之外,苏曼殊在给别人写信时,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,他的落款常常是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内容,如“写于红烧牛肉鸡片黄鱼之畔”,这种对食物的痴迷,几乎成为他文人身份的一部分。
不仅如此,苏曼殊的贪吃之举,常常被友人们拿来取笑。有一次,他与一群文人聚会,正值他跑去浴室洗澡,大家故意在门外大声讨论着去吃牛肉的事,还模拟出开门外出的声音,结果苏曼殊急得顾不上穿衣,光着身子湿漉漉地冲出浴室,跑着大喊:“等等我!等等我!”这一幕逗得大家哄堂大笑,成为了他那一时期的经典趣事。
然而,长年暴饮暴食的后果逐渐显现,苏曼殊的胃病越来越严重。1918年,他病重住院,医生严格要求他控制饮食,尤其是禁止糖分的摄入。然而,苏曼殊始终未能控制住自己嘴馋的欲望,他不仅在病房里偷偷吃糖,甚至悄悄溜出医院,跑到街上大吃八宝饭、年糕、栗子和冰淇淋。结果,因食物过量,他当夜因肚胀欲裂而突然去世,年仅34岁。死后,人们在他的床下和枕头里发现了大量的糖纸和糖炒板栗壳,这成为了他离世的见证,也揭示了他一生悲剧性的结局。
苏曼殊的死在外人眼里或许成了一个笑话,但他最亲近的朋友陈独秀却看得更深。他说:“苏曼殊眼见世界一片污浊,内心充满了厌世的情感,但却找不到其他的出路,最终通过过度饮食来寻求速死。在我们这些老朋友当中,曼殊如此清白的人,实在是难得一见的。”陈独秀的话为苏曼殊的一生提供了另一种解读,也揭示了他那份对于尘世的绝望,以及内心无法释怀的痛苦。
尽管苏曼殊的生涯短暂且充满争议,但他那惊才绝艳的文才和不拘一格的个性,依然在民国文坛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而他的“糖僧”形象,也永远成为了他这一生的标志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有哪些,全国前三配资排名,开户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