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正值风云激荡的岁月。一个只有十几万兵力的军阀,竟敢挑战整个国家的统一大业?白崇禧,这个名字在那一年和毛泽东碰了头。但许多人不知道,那一次的会谈,背后到底有多大的玄机?此刻的中国,南北对峙,枪声未息,命运的齿轮却在悄悄转动。你有没有想过,一句话,可能就决定了无数人的生死归宿——而那一句话究竟是什么?
一边是毛泽东带领千军万马,越过长江指日可待;另一边是白崇禧暗存侥幸,怀着点小算盘想在夹缝中求生。白崇禧的代表刘仲容跑去北京,一开口就摆出条件——可不可以别过江,在长江一分为二,双方井水不犯河水?消息一出,京城里议论纷纷:有人说白崇禧懂得审时度势,有人说他不过是垂死挣扎。可毛泽东只是微微一笑,然后丢下一句让人琢磨不透的话:“要我们不打过长江,那是不可能的!”可这会谈到底是拉拢高手,还是纯属走个过场?听起来暧昧,背后藏着多少玄机?
故事的层层剥开,就像拨洋葱——每一层都有泪点。白崇禧,广西出身,早年家境贫寒。十岁丧父,母亲悲痛成疾,兄弟姊妹靠苦熬混日子。偏偏这个孩子骨子里不服气,靠着自己考进陆军小学,在两千人里杀到第六名,那年头,这就是逆天改命的“学霸”。谁知,刚进校园没多久病倒了,又不得不退学,但命运没有放过他。1914年,他硬是挤进了保定军校,两年后穿军装回乡,从一个师营长打起家业。同窗“死党”李宗仁、黄绍竑日后成了新桂系三巨头。一路北伐、抗战,打得日军“钢军”都闻风丧胆;转头却又刀锋一转,卷入内战,与共产党死磕到底。
国民党内部,白崇禧想学“捞油水”,一边跟蒋介石联手“清党”,制造了“四一二”大屠杀,另一边抗战时却最拼,打出了台儿庄大捷的“家底”。老百姓一听这名字,谁不是咬牙切齿?可一到抗日战争,他居然成了抗日英雄。说到底,他就像一只变色龙,国难时奋不顾身,权斗时机关算尽。这种人,是枭雄还是双面人?群众说:“有本事的人,从来都是进退有道。可有时候太聪明,反倒走死胡同。”
看起来,白崇禧的“聪明”似乎要奏效了。1948年淮海战役时,他看形势不妙,借故按兵不动,不理蒋介石的死命令,把一手烂牌打出“机会主义”花样。淮海战役打成血海,老蒋恨得咬牙,白崇禧却想“渔翁得利”,甚至琢磨让李宗仁“托孤”自己,和共产党谈判,从而“划江而治”。可是,风头一过去,他发现自己被蒋介石冷落——建议都没人搭理,兵力也被拆分得一干二净,连个正儿八经的“剿总”都捞不着,只能窝在武汉干瞪眼。
这时,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劝白崇禧:“你在南京做国防部长,不就是笼中鸟吗?赶紧把握机会,谋个大局。”白崇禧被点醒,屁颠屁颠跑到武汉上任,还以为能“东山再起”。李宗仁临危“接班”当了代总统,桂系旧部满心欢喜,好似大厦将倾时还能再撑一道梁。老百姓看在眼里,议论纷纷:这帮军阀为官一时,争权夺利,弄来弄去还是想保自个儿地盘。和平谈判一番拉锯,白崇禧几次想以“延时战术”换出路,结果毛泽东一句“政治解决要过江,军事解决也要过江”,彻底堵了他的小算盘。
表面上,似乎一切迎来暂时的安静。国共和谈开启,外界舆论以为,有点希望能避免流血冲突,两边领导都开始“以和为贵”。可实际暗流汹涌,统战攻心、部队调防,幕后博弈不断加码。看似谈笑风生,实际刀光剑影。有人叫好:“总算有个喘息的机会。”有人摇头:“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”
这时,历史的一记爆锤落下。解放大军一声令下,势如破竹横渡长江。南京、武汉接连解放,蒋介石留给白崇禧的“天险”战略顷刻崩盘。比剧情逆转还快,广西成了国民党最后的避风港——不过是多喘一口气的事。长江、防线、老巢,一个个被攻破,白崇禧的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,无计可施。
就在这大溃败的档口,毛泽东又发来橄榄枝,许诺“既往不咎、人尽其才”。如果白崇禧归顺,不仅不用担心身家性命,还能继续统兵建功,成为新中国的栋梁。这是“最后的窗口”,也是毛泽东一贯的用人哲学,把人、事、局面都看得明明白白。
可不料,老蒋这边也没闲着,派人带着亲笔信和金砖跑去请白崇禧,说要让他当台湾的“行政院长”。这一手“温情攻势”加物质诱惑,把白崇禧一颗心彻底搅乱。忠诚、利益、前途,躲猫猫一样让他举棋不定。历史的伏笔,此时都浮出水面:前面所有自以为是的筹谋、怀疑、拉拢,到头来都要在这一刻做个终极抉择。
风暴过后,看着好像一切归于平静。白崇禧选择去台湾,表面是避难实为“远走高飞”。到了台湾后,他却发现:蒋介石早已对他防备重重,不敢重用,甚至派人盯梢,好像一有苗头就要拔刀相向。一路上明争暗斗,无人信任,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“桂王”,彻底成了孤家寡人。
一方面,内战结束后大陆百废待兴,人民开始新生活。白崇禧打下的残局,既不能阻挡历史洪流,也没给自己讨来好名声。另一方面,台湾内部党争激烈,山头林立,白崇禧最后的风光全靠过去的“成绩本”。可是陆续传出“被下毒”“被软禁”等传言,生不如死。
难题层出不穷。新中国希望西南早日安定,反复联络白崇禧归顺;台湾这边时而拉拢、时而猜忌。两边都不信任他,反而让这位昔日枭雄陷入人生至暗时刻。所谓“胜者为王、败者寇”,历史早就不再是他能左右。
白崇禧生前最后几年,相当低调。每天关门守着昔日战友的往来书信,看似安居乐业,实则暗自神伤。到1966年冬天,他倒在家中地板,死得冷清。连最后一口气,都没能给世界再带来波澜。
说到底,白崇禧的一生,聪明但不算明智。有人夸他有远见,实际都是“算计”在先;有人说他会权谋,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你看他当年自信满满地想当“划江而治”的一方霸主,结果现在只成历史教材里的反面典型。假如他那“天才”建议真的被采纳,那今天的中国怕还得像旧社会那样“南北对峙”,百姓还不知道要被折腾到什么时候。他当年那么会“见风使舵”,如今想来也就是“墙头草”摆个样。至于最后跑到台湾做“高级软禁”,那是“桂王”自作聪明的下场。真要照他说的办,难道不是更乱的局面?这点识见,真是值得好好“表扬”。
历史上所有的“大聪明”,是不是最后都成了被现实狠狠打脸的“小机灵”?按白崇禧那一套,要是划江而治、各自为王,中国会不会成下一个朝鲜半岛?有人觉得他是悲剧英雄,有人说他是乱世小人。你怎么看?如果你是中间人,到底支持统一还是分治?欢迎留言,说说你心中的“白崇禧时刻”!
配资平台有哪些,全国前三配资排名,开户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