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“没想到我吃了三年保健品,吃出了脑出血风险。”
这是54岁的周阿姨在住院时说的一句话。她一直服用一种含银杏叶提取物的“脑血栓预防保健品”,本以为是为了“疏通血管、防老年痴呆”,谁曾想,头晕、头痛、甚至短暂意识模糊,最后查出是轻微脑出血。
医生一问,才知道她每天都在吃银杏叶制剂,而且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。
你以为是在养生,其实可能是在伤身。
图片
银杏叶提取物到底是啥?为什么被重点监控?银杏叶提取物,主要成分是银杏黄酮和萜内酯,它能扩张血管、改善循环,确实有一定的医学用途。
但是,这个成分并不是保健品,而是一类处方药成分,属于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中药类治疗性药物,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、记忆力减退、耳鸣等症状。
2024年,国家卫健委联合药监局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的通知》,将银杏叶提取物类注射剂列入重点监控目录,明确要求“原则上不作为临床首选”。
这意味着:它不是不能用,而是要慎重用、规范用,不可滥用。
图片
为什么被盯上?关键在这3个“风险点”一、容易引起出血
银杏叶的抗血小板功能,虽然有助于“防栓”,但也可能让出血风险成倍上升。如果和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抗凝药同服,很容易导致脑出血、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。
尤其是老年人,血管脆、代谢慢,一旦出血,恢复难度非常高。
二、注射剂风险更大
银杏叶提取物的注射剂,虽然见效快,但不良反应也更猛。2019年《中国药物警戒》报告指出,银杏叶注射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、肝肾功能损伤、心律失常等严重反应。
图片
目前临床上已明确建议:银杏注射剂禁用于60岁以上老年人、孕妇、儿童及过敏体质人群。
三、“保健品”概念误导严重
很多人以为银杏叶是“天然的”,就可以长期吃、随便吃。但事实上,剂量不对、搭配不当,就是在拿命试药。
市面上一些打着“保健”旗号的含银杏产品,其实并不符合药用规范,既不按处方来,也不受医生监管,风险隐患极高。
图片
医生提醒:服用银杏叶制剂,务必注意这5点!1. 不要自己买来吃
银杏叶制剂属于处方药,不建议自行购买或长期服用。特别是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血管病的老年人,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2. 禁忌人群别碰
以下人群应完全避免使用:
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
有出血倾向或近期手术史者
孕妇、哺乳期妇女
14岁以下儿童
过敏体质人群
图片
3. 不要和这些药同时吃
银杏叶制剂严禁和以下药物一起服用:
阿司匹林、华法林、氯吡格雷(抗凝药)
非甾体类消炎药(如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)
因为这些药物本身就有出血风险,再叠加银杏叶,等于火上浇油。
4. 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刻停药
服药过程中若出现头晕、恶心、皮疹、心慌、流鼻血、黑便等异常症状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。
这很可能是不良反应的前兆,不能硬撑。
图片
5. 不可长期服用
银杏叶制剂并不适合长期使用。治疗周期一般不超过8周,长期服用不仅无益,反而可能造成肝肾负担、神经系统紊乱。
“调血管、防痴呆”?这些功效别迷信银杏叶制剂常被宣传“活血化瘀”“通血管”“防老年痴呆”,然而,这些说法并不都成立。
目前国内外研究尚未发现银杏叶对阿尔茨海默病有确切疗效,一些文献显示可能改善轻度认知障碍,但远达不到“防痴呆”的程度。
至于“活血通络”,也并非人人适用。如果本身体质偏热或有出血倾向,反而容易出问题。
图片
总结:别拿“天然”当护身符,科学用药才是关键银杏叶不是毒药,但也绝不是“神药”。它是中药,不是保健品;它是处方药,不是万能药。
如果你正在服用含银杏叶的药物或保健品,请立刻对照看看自己是否属于风险人群。如果不确定,一定要咨询医生,不要被“天然”“植物提取”这些标签误导。
毕竟,有时候,最危险的不是毒药,而是你以为的“安全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有哪些,全国前三配资排名,开户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